(2021.11.11-2021.11.17)经济要闻回顾

一、宏观经济

1、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全会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全会认为,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在外交工作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 统计局:10月,CPI环比由持平转为上涨0.7%,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2.4%,降幅比上月收窄2.8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45个百分点。10月,占CPI较大权重的猪肉价格同比下降44.0%,降幅比上月收窄2.9个百分点。PPI环比上涨2.5%;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仍是推动PPI超预期上涨的主要原因,主要由于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国内用煤用电需求旺盛,而煤炭等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偏紧,价格上涨较多。

3、统计局:总的来看,由于三季度受到疫情和汛情等因素的冲击,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带来的输入性影响和国内部分能源、原材料产品的供给偏紧,也造成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扩大,看起来好像出现了一些类滞胀的表象。但是这种情况是受到短期冲击因素造成的,是阶段性的。下阶段,我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生猪产能总体恢复,猪肉价格同比还在下降,拉低CPI的涨幅。同时,从工业和服务业供给的整体情况来看,市场供应还比较充足,CPI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4、统计局: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5%,增速比上月增长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54亿元,同比增长4.9%;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与上月持平。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45823亿元,同比增长6.1%。

二、金融市场

1、中基协:发布了三季度基金代销机构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前100强名单。蚂蚁基金(11954亿)、招商银行(7810亿)、天天基金(5783亿)、工商银行(5667亿)、中国银行(4860亿)位列非货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前五。其中,蚂蚁基金非货基金三季度末保有规模达1.20万亿元,同比二季度末的1.06万亿元增加了1360亿元位居第一。

2、中国基金报:北交所或为券商带来高达百亿元的“真金白银”的增量收入。据测算,经纪、两融和IPO收入合计将达到188亿元,占今年行业整体年化收入超4%。考虑到叠加北交所的交易活跃度将更高,券商私募股权退出加快等利好,预计2022年能为证券业带来接近5%的业绩增量。

3、央行: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3.6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70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8262亿元,同比多增1364亿元。

4、中期协:1-9月,全国150家期货公司净利润为99.48亿元,同比增长67.58%;营业收入355.10亿元,同比上涨45.84%;手续费收入226.46亿元,同比增长66.55%。

三、地产聚焦

1、央行:近期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投放明显提速。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7万亿元,当月增加3481亿元,较9月多增1013亿元。10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也大幅增长,11月首旬各行房地产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预计本月房地产贷款环比增长态势仍将延续。

2、银保监会:要毫不松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健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3、证券日报:部分房企计划近期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这意味着调控政策在房企融资端可能会打开一扇窗户。11月以来,已有多家房地产企业中期票据发行计划获准注册。分析人士称,这标志着在银行信贷倾向有所松动的基础上,房企债市融资开始出现回暖迹象,预计未来发债企业数量会增加。

4、统计局: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4934亿元,同比增长7.2%。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428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1%。房屋新开工面积166736万平方米,下降7.7%。

四、国资动态

证券日报: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融资担保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要严格限制融资担保对象,控制融资担保规模。特别是,中央企业要严禁对集团外无股权关系的企业提供任何形式担保。“通过加强对央企融资担保的管理,可以从多个方面对防风险、降负债做出积极贡献。”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约束中央企业随意对外提供融资担保,可以有效减少中央企业的或有风险;通过禁止相互担保,可以有效阻断个别企业债务风险向其他企业的链式扩散,避免因个别企业发生债务风险而导致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此举亦有助于适当缩减央企担保融资规模,从而有助于适当遏制中央企业融资扩张速度,避免因担保融资而推升资产负债率。

  • 政府债务

经济日报:财政部近日制定并印发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途调整操作指引》。持续关注调整后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形成“借、用、管、还”良性循环。专项债资金用途调整完成后,工作远没有结束,而是要和新增专项债监管一样,对调整后的专项债实行全过程监控,严禁假借用途调整名义挪用、套取债券资金等行为,要确保项目质量,决不能乱花钱。应进一步加强“穿透式”监管和专项债绩效管理,督促相关部门和项目单位及时规范使用债券资金。通过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手段,持续对专项债项目准备、建设、运营、专项收入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排除风险。切实将专项债资金“借、用、管、还”纳入绩效管理中,真正落实举债问效、无效问责,形成“闭环”债务管理体系。总之,专项债资金调整既要有效盘活资金、拉动投资,又要不留风险隐患、确保债务可持续性。

六、研报精粹

国泰君安研究称:2021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于宏观经济形势、货币信贷状况、未来政策走向表述均有边际变化,相较于二季度报告,对于国际国内经济定调趋于悲观,结构性货币政策持续发力,成为稳信用主力,报告最大亮点在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变化,预计2022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存在降准降息的可能性。